春日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內,全國政協委員、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第13次帶著醫藥產業的“創新密碼”走上建言席。這位深耕生物醫藥領域23年的企業家,今年提交的三份提案直指行業核心—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、完善成果轉化體系、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。他希望為中國醫藥產業的躍遷路徑投注新的解題思路。
談起醫藥創新,丁列明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熱忱。他感慨道,醫藥創新是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領域,與民生息息相關。
今年,丁列明帶來了的一份引人注目的“成績單”:2024年12月,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肺癌靶向藥鹽酸恩沙替尼在美國獲批上市。“這是首個由中國企業主導海外同步獲批的肺癌小分子靶向藥。”丁列明向《浙商》記者透露,該藥歐洲上市申報已同步啟動,預計將覆蓋超50萬海外患者。
創業20余年來,丁列明始終帶領貝達藥業走在創新的道路上。他清楚地記得,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,“創新藥”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目前,公司已自主研發出5款創新藥,屢次填補國內省內空白,還有在研新藥超40項。2024年,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23.45億元,增長14.73%。
這些突破性進展背后,藏著中國創新藥產業的進化密碼。丁列明告訴《浙商》雜志記者,據不完全統計,中國醫藥產業已從第三梯隊躍升至全球第二梯隊,全球三分之一的創新藥項目策源地在中國,很多跨國制藥企業也紛紛到中國來尋找項目。
丁列明在公司研發中心
“但‘大而不強’的困境依然存在。”丁列明直言,中國創新藥雖然已經實現出海,部分產品也已經走向世界,但從“跟隨者”到“領跑者”,還有不少挑戰需要突圍。
他展示的關于藥品研發的“三個10”這一組數據觸目驚心,即高投入(年均10億美元)、長周期(至少10年)、低成功率(不超過10%)。
但貝達藥業每年仍會將收入的30%-40%用于研發。
對于丁列明來說,創新藥的研發就像是在隧道里鑿光,可能前10年都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。“雖然明知異常艱難,但意義深遠價值很大,必須去做。”
此前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《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》,從融資、研發、審批到市場應用,統籌各環節政策,激勵國內創新藥研發和加速新藥上市。
從國家層面來統一部署和系統支持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,這樣的變化讓丁列明信心十足。“中央決心大,企業闖勁足,再加上浙江良好的營商環境,中國醫藥創新領域大有可為,未來可期。”
貝達藥業實驗室
在丁列明今年的?提案里還蘊含著醫藥行業的生態革命,涉及政策、資本、成果轉化等方面。他希望能夠多方合力、多管齊下,構建起一個正向循環的市場環境,讓投資者敢于投資,創新者敢于創新,進一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。
丁列明認為,?從實驗室走向全球市場,不僅是一個靶向藥的破壁之路,而是從跟隨創新到源頭創新的跨越,這才是醫藥創新生態的終極追求。
面對AI制藥的浪潮,這位傳統創新者也展現出開放姿態:“AI 的應用已經帶來了顯著的突破,能大大提高新藥發現的效率,降低研發成本,縮短新藥上市周期。” 不過,他在樂觀之余也對這股技術浪潮持審慎態度,他認為AI可以設計出完美的分子式,但人體不是計算機。“尤其是 AI 技術從實驗室研究到實際臨床應用,仍然需要大量的驗證和優化。”
從打破進口藥壟斷到叩開FDA大門,從企業家到創新生態的實踐者,丁列明的兩會軌跡折射出中國醫藥產業的進階邏輯。他的目標十分明確:開發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放心好藥——這或許就是中國醫藥創新的下一個破局點。